インタプリタかなくぎ流

いつか役に立つことがあるかもしれません。

karasumi我的愛。

1
新春佳節來臨之際,大家好像都高興得喜不自禁的樣子。其實我也不例外,高高興興地忙碌於“紐約行”的準備。
每到假期之前,我們工地的安全主管陳先生一定會把一個東西贈給我,那就是“烏魚子*1”。他每次跟我說“你回去後讓你家裡人嘗嘗台灣的美味吧”。
我實在不好意思,因為我知道烏魚子這個台灣名產並不是那麼便宜的,再說我這幾年來幾乎都沒回老家,極少有機會跟家裡人團聚一堂。我哪有資格領陳先生的這番好意呢? 但我又不敢老老實實地跟陳先生坦白我是個不懂人情世故、史上最強的不孝逆子。陳先生是一位六十多歲的資探工安專家,可能根本無法瞭解世上竟然會有這麼個不像樣子的家夥吧。我也當然不願意辜負他的好意。所以每次我只好道個謝,鞠躬舉起雙手接受一盒烏魚子呢。
在台灣,烏魚子的地位同等於茶葉,可以說在台灣禮儀界(?)裡數一數二的典型禮物,正好像東京的“虎屋羊羹”、博多的“辛子明太子”、天津的“十八街麻花”一樣。尤其是在年底這個時節人們互相送禮,其中最普遍的選擇就是香菇、幹貝,還有烏魚子。由於這種情況,大家贈給我的烏魚子在我家冰箱裡已經滿滿的,目前共有6×2=12片!



2
烏魚子,又稱Chinese Caviar,如果在日本購買就是昂貴得不得了。說實在的,我在日本從來沒有吃上這個珍饈美味呢。來台灣以後,因為在宴會上冷盤一定會有烏魚子片,才慢慢能夠享受到它濃厚的味道。
可是在宴會上我們跟蘿蔔或青蒜一起嘗到的烏魚子片不見得好吃,我覺得。因為它太黏牙,無法欣賞口感之樂,其原因就是烤烏魚子烤得不夠。
聽說烏魚子的烤法本來是這樣:
1. 剝它的薄皮後用清酒塗抹。
2. 放置幾分鐘後再放入烤箱。
3. 烤得表面變成淡淡的金黃色而出現不規則小細焦泡的時候就取出。
4. 切片。
可是有些大餐廳就嫌麻煩不按程序或省略程序,甚至有時直接切片擺在盤上。難怪烏魚子片很容易黏到上顎,我不得不把大拇指插在嘴裡,使儘地把它颳掉,一點都不優雅,簡直太難看啊!
以我個人的看法來講,烏魚子的滋味就在“半生半熟”。不烤當然不行,可是烤得過多也就失去粘度,變成松松散散的“燒鱈魚子(yaki-tarako)”狀態,不夠滋味了。因此,我在家裡吃烏魚子時,
1. 先切成1〜2毫米厚度的小片。
2. 一片一片擺在長柄平鍋上。
3. 以微火慢慢煎兩面(時間只需幾十秒鐘而已)。
這樣才能確保“外脆內黏”的“火候”呢。



3
歐陽應霽《半飽》我最喜歡的烏魚子料理就是“烏魚子意大利麵”。這是我從歐陽應霽先生的一本著作《半飽》裡的食譜得到啟發後稍微修改過來的。其實這只不過是以擦碎的烏魚子代替“鱈魚子意大利麵(tarako spaghetti)”的鱈魚子罷了,不過其味道遠遠超過鱈魚子意大利麵。
關鍵還是火候,麵從鍋裡撈上來後跟黃油+烏魚子拌一拌即可。千萬不要在鍋裡加熱,這樣就會失去烏魚子末微妙的味道和金黃色的色彩。拌好後盛在盤中,把煎好的5〜6片烏魚子放在上邊,再撒撒帕馬森乳酪的碎末和一點點荷蘭芹。嗯〜烏魚子和乳酪濃濃的味道在口中渾然一體,實在美味無比!
可是我該提醒自己,聽說烏魚子的膽固醇含量特別高。人已經邁進了中年的門檻,我怎麼能貪吃烏魚子呢? 我該知足守分,惜“腹”惜“肚”*2。我還是把藏在冰箱裡的烏魚子寄給離開好久的老家父母好了。

*1:日語叫做「kara-sumi(唐墨/鱲子)」。

*2:我兩年前受醫生的健康檢查時,被診斷為“可疑高脂血症”。當時我同年代的同事也被醫生做出同樣診斷,於是我們倆就自虐地成立了“高脂血症俱樂部”,互相發誓在下一年度的健康檢查時一定要湔雪污名。此後我再接再厲,積極地鍛煉身體,刻意減少攝取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品。一年過後,檢查結果表示我地高脂血症指標值減少了許多,我榮幸地奉還此一不體面的頭銜,惜福惜德。而他,另外一個同事,他現在仍然持有高脂血症俱樂部的會員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