インタプリタかなくぎ流

いつか役に立つことがあるかもしれません。

怎麼稱呼我?

記者:成龍大哥您好!能否請你先談談對“大哥”這個稱謂的認識?你是怎么成為華人娛樂圈的“大哥”的呢?
成龍: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叫我大哥,除了那些比我年輕的朋友,身邊很多人都習慣這么叫,甚至一些年紀比我大很多的老伯伯也叫我成龍大哥,我說:“不要叫我成龍大哥,叫我Jackie吧。”可是他們往往就會說:“好,Jackie大哥!”——還是要加個“大哥”。

1
我剛開始學中文的時候,課本裡還充滿著七八十年代的氣氛,常常出現“服務員同志”“列車員同志”等稱呼。當時我對這個“同志”感到非常新奇,課堂上與幾個同學總是戲謔地互相打招呼:“鈴木同志!”“有什麼事快說,佐藤同志!”……。當然我知道如今在“同志”上已經增添了另外別的意思,自然用得少之又少了。
不管在大陸還是在台灣甚至在日本,對我來講,尤其是極為內向且怕生的我來講(是真的!!),對陌生的華人該怎麼稱呼始終是個有點頭痛的問題。比方說,在商店裡賣東西時我該怎麼稱呼店員好呢? 最最普遍的答案當然是“小姐/先生”,這沒什麼大不了,簡單得不得了。但不知為什麼,我有時說不出這些簡單無比的稱呼來,只好說“不好意思”或“麻煩你”或“想問一下”等等。
更具體一點,可能是這樣吧。如果店裡有位五六十來歲的女士,我還是不太敢叫她“小姐”呢。按我個人的感覺來講,跟五六十歲的女士稱呼“小姐”未免有些“熟不拘禮”。說“太太”也是有點過於親暱,我覺得。而且對方不見得既婚的呢。有時看情況我會說“老闆娘”,但這也並不是萬能的。我一直認為,作為一個外國人,在人家的家園裡舉止應該低調一點才對,需要保持一種疏遠的態度。
雖然這麼說,總是持有那麼疏遠的態度也有點太那個了。記得我在一家中文出版社工作時,辦公室裡有一位姓秦的同事。他比我大三四歲,因此我總是稱呼他“秦先生”。但是在那家出版社開始上班後過了好久,有一天他提出了一個“抗議”,說:“你怎麼一直叫我‘先生’呢? 咱們都已熟悉的嘛,你不要見外了!”
此時我才頓悟“某某先生”這個看起來十分講究禮貌的說法,有時會“過猶不及”,令人感到不親熱。後來我把“秦先生”改成“老秦”了。可是我到現在還是不太把握怎樣使用“老〜”或“小〜”等稱呼好。因為按我淺薄的經驗來講,這些稱呼並不是“年紀比我大則用‘老’,比我小則用‘小’”那麼單純。
現在人在台灣,圍繞這個問題有個有趣的情況。就是說,台灣有“桑”這種非常方便的稱呼呢。“桑(さん)”就是從過去日據時代一直留下來的日語,很多台灣人,尤其是受過日語教育的那一代人以及接觸過老一輩的這種說法的人(大概是中年以上的人吧),經常使用這個“桑”。而且姓氏的念法有時也是日式,“陳先生”是“ちんさん”、“莊先生”是“そうさん”。我作為一個日本人,對過去逼迫當地人使用日語的那段歷史感到真遺憾,心情還是蠻複雜的,可是對“桑”這個稱呼我還是感到特別親切,於是常用這一稱呼呢。
2
另外,我平時興致勃勃地仔細觀察當地人到底怎麼稱呼我。一般大家都叫我“○○(我的姓,兩個字)”或者“○○先生”,而很少有人叫我“老○○”“小○○”。可能“老/小”跟兩個字的姓氏不好搭配,念起來還是有點怪怪的。*1
有一次我到一位大陸人家庭去做客,家裡有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他叫我“叔叔”。那時候我開始學習中文不久,還不太了解“叔叔”就是小朋友們稱呼像我這樣成年男人的普通說法,因此對他的說法感到非常吃驚,“叔……叔叔!? 在你的眼裡我竟是個中年‘歐吉桑’嗎?” 我感到有些挫折,接著小朋友扔繼續發揮打落水狗精神,聲音宏亮地說:“叔叔的發音很不好!”……_| ̄|○
再有一次,我在北京逛街時有一個攤位的哥們稱呼我:“大哥!”。嘿嘿,這沒什麼可高興的呀,我並不像成龍那樣氣度大方,我知道這只不過是說客套話罷了,他的說法與東京歌舞伎町招徠顧客的哥們一模一樣。
迄今為止使我最高興的稱呼就是在天津的超市家樂福裡頭遇到的那個。那天我推著購物車買些方便麵的時候,旁邊的一位老大娘跟我說:“小夥子”。哇,剛才您是不是稱呼我小夥子? 是這樣嗎,在您眼裡我長得又那麼年輕又那麼充滿活力嗎? 感謝您!!
可是老大娘接著又說:“小夥子,這是不是康師傅的紅燒牛肉麵?”
原來她視力不太好,看不清方便麵桶上的字眼呢*2。如果是這樣,那即使她認我年輕小夥子也算是白喜了一場,似乎缺乏說服力了。

*1:那麼如果對方是復姓的華人會怎樣? 是不是可以說“老司馬”“小張簡”“大歐陽”“小司徒”? 我從來沒有聽說過。

*2:或許有可能她不識字,看不懂表面的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