インタプリタかなくぎ流

いつか役に立つことがあるかもしれません。

敢不敢吃?

1
前不久『平安京ジグソーパズル』的 toughkyoさん在她blog的帖子欄上問我說:“在台灣你有沒有吃過滷味攤位的“滷科學麵”? 我們留日學生在「學園祭」等校園活動時常做這個給大家欣賞唷!“
滷科學麵? 哇,聽起來覺得蠻好吃的,可是真遺憾我從來沒有吃過,雖然我分別吃過好幾次的滷味和科學麵。
於是上會在高雄上街時,我特別注意到路旁的滷味攤位。果然幾乎所有滷味攤位的“材料lineup*1”裡都有統一科學麵的那藍色和黃色的塑膠帶,奇怪,我怎麼從來沒發現呢?
我把材料和科學麵交給老闆後不久,燙好的滷味送上來了。我先試試科學麵,哇〜真不錯啊。本來方便麵這個東西只靠煮麵時的水分才能回復原來的柔軟狀態的嘛,況且滷科學麵不是用開水使麵復水,而是直接泡在滷汁裡頭,這不是真正可以使麵“入味”的方法嗎?


2
台灣的滷味的確很好吃,我平時吃牛肉麵時也常以滷味為伴菜。但我早就發現其他日本同仁好像不太喜歡滷味。按我的分析,其原因不外乎是滷味獨特的香味,也就是說,很多日本人不太習慣“八角”的味道呢。其實滷味裡頭的八角味道沒有那麼明顯,從小吃慣這個味道的當地人那不用說,像我這樣已經吃慣台灣菜或中國菜的人也幾乎察覺不出來。但對台灣菜陌生的有些日本人來講,八角的味道還是個莫名奇妙的怪味道呢。
這一事實是我來台灣後幾個月就發現出來的。難怪有些日本同仁吃麵條時不點紅燒牛肉麵而點榨菜肉絲麵,吃鴛鴦火鍋時不吃麻辣的只吃清湯的,這些都是因為含有八角味道這一理由。
這令人覺得非常可惜,因為八角這個香料對華人的料理當中就是不可缺少的東西,如果沒有八角,我們就無法嘗到真正的東坡肉或四川火鍋,何況華人的料理當中最普遍的佐料:五香粉就是含有八角啊。這麼一說,很多菜就不合日本人的口味的了,這怎麼行呢。不知為什麼,很多日本人的DNA中好像存在“討厭八角的鹽基序列”似的。


3
我可不可以“傲慢”一下?(^^;)
我認為人的成長過程當中則有“逐漸地開拓自己的味覺”的側面。
記得小時候跟父母一起去壽司店,父母怕我吃不慣,總是為我點個「さびぬき*2」。當時我也在想,像山葵這麼辛辣的東西大人們怎麼能吃得下去呢? 可是後來我慢慢習慣於山葵那刺鼻卻爽口的味道,如今絕對不想吃那不夠香味的「さびぬき」壽司。由此看來山葵的味道就是“大人之味”,我們在長大的過程中逐漸地開發能夠欣賞這種微妙香味的能力。這種能力讓我們增強味覺、大開眼界呢。
香菜也是一樣。從前一開始我怎麼也吃不起香菜的這種濃厚的怪味道,可是再挑戰了幾次,有一天忽然在我的頭腦裡有著響起“卡嚓”聲般的感覺,在那剎那我就迷上了香菜了。後來我病入膏肓,成為一個在自己家的陽台上自己栽培香菜“香菜迷”了。
我再提羊肉。羊肉本身就有獨特的腥味,我年輕時連北海道名產的「成吉思汗(烤羊肉)」也不敢吃,有機會吃上洋式小羊羔排(lamb chops)時也覺得味道不怎麼樣。可是後來我在大陸北方嘗到的極品涮羊肉和羊肉串徹底地改變了我的夥食情況。現在我已經成為一個“吃羊肉的第二天聞一聞自己的胳膊等,若有一絲絲的羊肉味就感到幸福,如果身上再有了孜然*3味道更是欣喜若狂”的大變態呢。
總而言之,只要有旺盛的好奇心,就可以開拓廣泛的味覺、也能夠豐富了人生,我覺得。


4
可是……也許可以這麼說,做為一個飽經酸甜苦辣滋味的成人,有一點挑食才會有一種含蓄或者深度。狗不理橘子,貓不聞壞魚*4。像我說這種大話――凡是所有的東西一點都不挑食,不管紅燒狗肉、椒鹽蠶蛹或油炸蠍子都只管來吧!――的人,也許被人家視為「味音痴*5」,似乎缺乏某種品格……嗯,有可能吧……。

*1:一般滷味攤位的system是這樣:先挑選自己想吃的材料,如豆腐乾、魚丸、海帶、青菜、牛肚、豬耳等等,然後把這些材料交給老闆(一般在此付錢),老闆幫你把材料放到滷汁後燙一燙。燙完了之後擺在碟子裡,有時老闆再加蔥花和其他佐料後送給客人。

*2:sabi-nuki:沒加“哇沙米(山葵泥)”的壽司。

*3:新疆烤羊肉不可缺少的一個香料。又名小茴香子(cumin seed)。

*4:這都是我養它們時親身經驗的。

*5:aji-onchi:等於garbage eater,不懂味道好壞的人。